|
|
|
|
|
|
|

首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在法学院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发布单位: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4-10-21
分享到:

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法学院师生通过观看视频、座谈研讨等方式迅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大师生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努力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的努力。

法学院党委书记钱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桐城,并对当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法学院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桐城文化和和解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学院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大对传统法律文化、六尺巷和解文化、基层治理文化的研究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和社工专业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崔汪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他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对此,我们要深入加强对六尺巷“和为贵”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立足于乡贤、乡俗、乡情等本土资源,在现代法治框架下充分诠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坚持纠纷调节优先原则和社区柔性治理理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法学院教授安民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式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也鞭策着基层治理工作者继续立足文化振兴、文化新使命的角度,充分结合国情、民情、社情,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创新,深入贯彻文化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的理念原则,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切实发挥文化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引擎作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社会治理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认真学习和领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我将进一步强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深化拓展基层治理文化研究,力争以更具实用性、生活化、有效性的理论成果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法学院副教授、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邱少晖: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新时代法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化解好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桐城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如何汲取传统资源贡献了地方智慧,其实践也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来桐城考察调研,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研究的信心,我们将坚持“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理论研究,凝练新时代“六尺巷经验”,努力为打造安徽基层治理金名片贡献高水平理论成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高校老师应有的努力。

法学院副教授王欣:“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所代表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影响至令。近年来,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合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邻里、劳资、房产等各种矛盾纠纷,法学院作为培养法治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解纷智慧、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为完善在基层自治、多元联动汇聚调解合力,推动形成礼让和谐的良好民风不断拓展法治实践、提供法治保障、贡献法治力量。

法学院教师史文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文化可以补益法律规制的不足,提升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因此,在社会治理中,要树立“和’文化观念,把“和”贯彻到纠纷解决的始终,事前就要清晰认识到“和”的重要性,让“和”入人心,发挥纠纷解决的观念指导作用。在“和”的润泽下,换位思考应成为一个常识,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法学院辅导员、行政秘书任佰慧:六尺巷精神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生动写照,重温六尺巷的历史佳话,令人不由得感受到了人性中宽厚与谦让的温暖和力量。六尺巷精神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巧思。结合“六尺巷工作法”来看,要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和”文化是理论基础,社会治理的“软”“硬”结合是现实需要,构建回应型社会治理体系是最终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到“和”润人心、“和”气说事、“和”平处理,让六尺巷精神时刻闪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法学院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周小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六尺巷,要求要弘扬六尺巷及其背后的“礼让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智慧。六尺巷所蕴含的包容、礼让、谦和等文化精髓,与社会工作专业强调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接纳、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不谋而合,对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六尺巷所蕴含的“礼让精神”也为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宝贵经验。

法学院2021级法学专业学生刁子健:桐城派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桐城派倡导“经世致用”,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这为我们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滋养。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六尺巷精神,将其融入基层治理之中。作为青年学生党员,我们要学习桐城文化和六尺巷精神,积极探索文化特色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撰稿/摄影:彭佳欣 审核:钱敏)

菱湖校区:

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565net必赢(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